刘革生在墨脱县旁辛乡岗玉村慰问困难群众。记者 殷陆君摄 在西藏林芝,有我国唯一不完全通公路的“雪域孤岛”墨脱县;2010年来墨脱任县委书记的刘革生,3年时间里走遍了县内山山水水。 墨脱的难和苦多半是来自道路的不畅通。墨脱县辖7乡1镇46个行政村,到2010年还有4个乡31个村不通路,有一个村唯一的交通路径 是溜索。往年出入墨脱的扎墨公路都是季节性通车的道路,冬季的来临预示着墨脱长达5个月的大雪封山,人们只有攀越海拔4600多米的嘎隆拉雪山,或翻过其他4座海拔都在4000多米以上的雪山才能进出,而这一路上随时都可能遇到山体滑坡、泥石流、倒树、滚石、雪崩等危险。 为了推进墨脱长远发展,刘革生3年里乘车出入墨脱43次,徒步翻越雪山6次,其中4次与死神擦肩而过。2012年2月初,历时18小时的墨脱之旅,坐过车,趟过水,溜过冰,踏过雪,摔过跤,推过车,修过路,遇上雪崩,扒雪脱险,踏过泥泞,穿越峡谷,抵达墨脱已是夜里12时了。第二天,刘革生笑着给大家作报告,“共产党员如果进出都怕,还谈什么发展。” 扎墨公路难,乡村公路更难,有首民谣“山顶在云间,山脚在江边,说话听得见,走路要一天” 是生动写照。尽管如此,刘革生3年内徒步1000余公里,走遍了全县8个乡镇和46个行政村,边远的山村到处都有他的足迹。 察民情,解民忧,出思路,谋发展。刘革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了基层百姓生产生活状况的第一手资料,帮助各村理清思路,寻找致富门路,更为偏远乡村解决现实困难。 德兴乡共有7个村,当时仅有一个村通公路,刘革生用6天时间徒步走访6个村。在易贡白村了解到群众需涉过齐腰深的河水或绕道5个小时才能到常耕 的田地时,他筹措20万元支持群众建桥,当地群众仅用一个多月时间 把桥建好了。6月,村支部书记扎西多吉带着3个村民代表挑着地里 出的红米和自酿黄酒到县城表达谢意,刘革生说,你们有了好收成发家了, 是给我的 礼物! 2012年清明,刘革生利用短暂的假期,冒着塌方危险,顶着倾盆大雨,踩着泥泞小路,用了8天时间徒步130多公里走遍了背崩乡的9个行政村,通过调研,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用不到一个月时间 筹集256万元,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存在的实际困难。 10月,刘革生再次深入不通公路的帮辛乡、加热萨乡、甘登乡调研,当他乘坐溜索到达岗玉村时,全体村民欢呼雀跃、争先恐后地和他握手、拥抱。有位84岁的老奶奶走了3个多小时到村口来迎接。了解到溜索多年失修,已生锈松动,刘革生当即召开现场办公会,解决实际困难。 在全县最偏远的多卡村,干部群众反映出行极为不便,强烈要求修建一条从村里到西瓦拉雪山的骡马驿道,便可在一天内到达波密县西瓦村。为了摸清实际情况,刘革生带着同事持续爬坡13个小时到达西瓦拉山脚下,喝的是雨水,吃的是干粮,住的是通透的工棚。第二天攀越雪山,踏着齐腰深的雪艰难前行,在当地村干部群众的引领下徒步爬行15个小时总算到了波密县西瓦村,可是村干部群众在返回途中却遇上了大雪崩,9个人全被埋在雪堆里,幸好村支部书记还露出了头和手,他迅速扒雪自救后,又一一将同伴从雪堆里挖出。刘革生说,“老百姓把命都交给我们了,再困难也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刘革生心里总装着干部群众的冷暖。他带头长期和3户贫困家庭结对帮扶;干部生病住院了,他总是第一时间看望;老百姓重病住院、外来工受重伤住院,他都是第一时间去慰问;干部群众家庭有困难,他也是第一时间帮助解决。 刘革生说,走遍每个乡村,越艰苦的地方收获的感动越多。其实我们所做的都是一些小事情。走过来过,人民群众 高兴,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人民群众 给我们很多鼓励。艰苦的地方能磨炼我们的品质,纯洁净化我们的心灵,也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工作。 “我有一个梦想,希望2016年扎墨公路能全线通车,希望2020年全县所有行政村都能通上简易公路,让这里的人民群众走出大山,走上致富路。” 人民群众是力量源泉 殷陆君 记者赴墨脱采访时正遇雨季,从海拔1200多米到4600米,春夏秋冬的气候都碰到了,雨、雪、泥石流和塌方也碰到了。同行的同志说,刘书记碰到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他曾几次因雪崩和塌方与死神擦肩而过,也曾几次睡在雪山下的棚子里,靠雪水和干粮充饥。 由于交通条件太恶劣,西藏有很多干部一二十年都没去过墨脱。刘革生是这些年来唯一走完墨脱所有乡村的县委书记。刘革生用生命踩踏险路,用热血铺设党与群众的感情联系纽带。他身体力行实践党的群众路线,为贫困地区发展奉献青春和智慧。 在墨脱采访,记者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刘革生用3年时间走完所有乡村?他回答:“在下乡的路上,人民群众救过我们的命,让我终生难忘。我们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人民群众 紧握我们的双手。他们对共产党人充满无限信任,人民群众 是我的力量源泉。” |